研究人员该如何阅读和使用国外灰色文献?这里有一套操作体系
ChatGPT火了之后,看微博上关注的大V们讨论中文互联网的语料能否训练出来一个类似的AI产品,有时候会有“中文互联网信息占整个互联网信息的百分之,而中文有价值信息又占百分之”的说法(*代表一些很小的数字)。在我的过去接触市场竞争情报的过程中,也常常感到从中文世界找到能够持续产出有价值情报的信息源以及找到有启发性的情报实在是太难。
缪其浩老师这篇《如何阅读国外非学术文献》写的很具操作性,能在正好困惑积累了一段时间的节点看到,是我的荣幸。以下仅是根据个人需求的摘抄,缪老师的原文发表于2022年2月份的《竞争情报》杂志。
1. 灰色色文献(grey literature)
国外智库和咨询公司的报告,以及媒体(网站)文章、会议演讲和证词等。既不同于公开发表的格式整齐的学术文献(白色文献),也不同于内部甚至秘密的报告资料(黑色文献)。
微信公众号是接触国外智库最新报告的一个途径,但是也存在翻译问题、认识深度的问题,需要真正读懂研究报告,从专业人员的角度挖掘出更多为我所用的价值信息。
2. 专业人员要尽可能读原版
1) 阅读中文版可以快速了解报告的核心要点,但是要想获得时效性、理解的精细程度和分寸感仍需参阅原文。
2) 快速阅读是做情报分析工作必备的能力,读得快是读得多的前提,读得多对深刻理解又有重要意义。智库报告与学术论文在内容上石油区别的, 一般来说前者相对广一些、浅一些,较少有复杂的公司而较多简明的图表,所以快速阅读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3) 在视频化时代,听得懂是语言能力的更高境界。
3.阅读的逻辑在于“本底”“信号”和“看点”
1) “本底”指的是在读书学习和阅读大量资料后在自己的认知体系里对某方面问题形成的“基本状态的认识”,快速阅读有可能拓展阅读面,大量的阅读构筑了“本底”,才有可能识别有价值的“信号”,进而从“信号”中发现自己的“看点”。
2) 相对于“噪声”或者“本底”,“信号”是识别出来的有意义的而信息,而这些“信息”未必是我所需要的,“看点”指的就是对“我”有用的“信号”。
4.借助他人推荐帮助自己做筛选
1) 如果想要与众不同、找到一些其他人不注意的地方,看出一些别人很可能会忽略的看点,可能就需要有一些其他办法。
2) 看资料时可以依靠一些推荐机制,推荐比信息检索优越的地方在于往往还带有评论,可以让我们判断该不该去找来看看。
3) 找到他人评论,从不同观点中获得启发。评论有可能帮助我们发现以前尚不了解的有关资料,这可以说是借助他人做筛选的一种途径。而其更大的价值是可能让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眼前的资料。
4) 阅读非学术文献很重要的一点是保持一种超脱状态,不要轻易被看上去很“牛”的机构和作者牵着鼻子走,而善于利用差异化甚至对立观点的资料才是重要手段。
5.重点关注系列报告
1) 系列报告大体上看来可以分为两个种类,一类是年度系列报告,经常具有相同的名称或系列。另一类是时间间隔不固定,对一个主题连续发布的报告。
2) 把系列报告组合起来看,看其中的变动趋势,比单篇报告能够看出更多东西。
3) 挖掘隐形报告。在研究中如果找到一篇很有参考价值的报告,不妨再看看同一家机构前后有没有类似主题的报告或文章发表,如果有,配合起来读通常会比较有收获。不同机构同一主题的报告可能更有价值的是观察其差异性,而一个机构的系列报告则主要看其观点的演进。
4) 经验告诉我们,系列化和组合化(“隐形系列报告”)阅读是挖掘报告内容价值的一个不错的途径。
6.切勿忽视附录、参考文献及其它细节
1) 对专业作者来说,附录的作用可能不亚于正文,正文以外的篇幅可能包含着更有价值的信息。读图是读懂非学术文献的重要环节。
2) 参考文献和脚注都可能成为报告的“信号”和“看点”。
3) 主要观点大体上都在摘要(excutive summary)里面。
4) 关键的术语需要找“官方的解释”。
5) 新名词、新概念有些确实预示着一种新趋势的诞生,作为研究者,看报告时既要注意那些以往从未出现过的新提法,也要注意别马上跟风。